衛浴行業真的到了洗牌的時機了嗎?
2014年至今,衛浴行業無論是經銷商還是廠家,都深感行業的不景氣,一些衛浴品牌的倒閉潮更是令商家們人心惶惶,衛浴企業的壓力與日俱增,有關衛浴行業洗牌的呼聲也越來越高,但是,小編認為,衛浴行業正值“百家爭鳴”,洗牌時機尚未來到!原因如下:
第一、衛浴消費者平日對于衛浴品牌的主動記憶及傳播的意愿度相當低,但家家戶戶又都得使用。所以衛浴行業品牌傳播成本理論上會更高,品牌也難以給消費者留下深刻記憶,消費者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購買衛浴產品,都會見到成百上千個品牌同場竟爭,誰的終端營銷能力強誰就能在市場上多分一杯羹,從而眾多品牌短期內都有機會。
第二、衛浴行業準入門檻低,大大小小的品牌得以共存,衛浴商家投資幾十萬、幾百萬、幾千萬、幾個億都可以做,這也導致了長時間以來,衛浴品牌眾多的現狀。大品牌有大品牌的模式,小企業有小企業的活法,所以衛浴行業眾多品牌都在堅守自的活路。不像空調、彩電行業那樣要運營一個新品牌,投資上億元也不見得比得上引領品牌的成本優勢,準入門檻就自然高了,品牌數量也就多不起來。
第三、衛浴行業大多為中小民營企業,如果一個行業要洗牌,洗得不僅是渠道,最終洗的是資本,資本運作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洗還是被洗,可是,看看我們的衛浴行業,看不到有國資委的身影,也看不到有幾家上市公司,即便有一二家上市公司,要么就是債務纏身危機四伏,要么就是市場份額很低不成氣候。試問一群融資難的企業怎么去吃掉競爭對手?又拿什么去洗牌?
第四、建材市場同場竟爭的衛浴品牌眾多,同城市競爭的大賣場眾多,每個賣場的品牌大搞聯盟、大搞砍價的促銷活動層出不窮,這些大賣場、建材市場的東家愿意看到衛浴行業也如同空調一樣,就剩下那么幾家嗎?如果真是這樣,請問這些建材城的門店又租給誰呢?
因此,衛浴行業并非處于洗牌時期,如今,行業競爭力大,對于消費者來說便是多了一些選擇,而對于衛浴企業來講競爭也有利于自身發展,我們可以從其他衛浴品牌身上,取其精華去其糟粕,不斷完善。